西部阳光——我的第二大学——刘斌2014-01-14 10:55:48

 

给我留言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 D座0756室
  • 邮编:100082
  • 电话:010/62211669 62211373
  • 传真:010/62211669(转8005)
  • 邮箱:xy@westsa.org
对于来自农村的我,“大学”二字在我心里举足轻重。从小刻苦读书,终于实现了人生渴望已久的成功——考入中国政法大学。自此,便在享受家族英雄似的荣耀的同时,我也仍旧背负着家族对“人才”荫蔽一方的期望,在矛盾中前行。

尽管我入学时就不认为大学会让我的命运有怎样传奇的瞬间改变,但是大学生活仍然寄托着我很多“成为主流精英”的梦想;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开始整理我的大学生活,试图找到自己的成长轨迹,证明我对大学的憧憬是完全值得的。2008年,我有点儿自欺欺人以及兴高采烈地毕业了,但当我逐渐进入西部阳光项目主管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大学的精神土壤日渐贫瘠,它被功力和浮躁混合的化肥“滋养着”,使它很难培养具有独立、自主、负责、行动的意识和品格的公民,尽管它可以造就如此多的“工具”和“机器”……我对大学渐生“鄙”意。
相反,西部阳光基金会的工作团队的团队文化、团队品格、团队能力和团队效率都是我一直引以自豪的,我入职一年多来,从头学起。公民社会的土壤带给我的“养分”,将让我逐渐成长为一个更有思想、更有勇气、更有力量的“纯爷们”,一个独立、完整和负责人的公民。
所以,我常会会情不自禁的说道:“西部阳光,我的第二大学”。

结缘“西部阳光”——

2004年9月跨入大学校门后,我疯狂地参加社团活动。那时候“年轻”啊,幻想进军“娱乐圈”,演绎一个“迅速成名”的神话。后来也的确有不少机会去做主持人、表演话剧、说相声、演唱歌曲、写对联、写古体诗歌,我却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是适合做“名人”,骨子里还是有种低调的“美德”。所以,在小范围内留下了“才子”“艺术家”的美誉,同时又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方面希望在公众展示自己过人的“才情”,另一方面又在享受做平凡人的随意、随性和简单。对,我曾经很自恋,因为也自卑,自负。安于慵懒的生活,却又不甘不被人发现,追求在众人前的耀眼,却又怕太多关注失掉一些自由——过多的自我探究,让我变得对外界的变化十分冷漠
某一天,路过法大的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西部阳光行动举办的图片展,说实话,这时候对这些照片没啥感觉。一个是从小没有美术方面的训练,不具欣赏能力;二是但凡是想博得我同情的文字和图片,我都会警觉的屏蔽自己的内心。算是一种“麻木”吧,麻木得我瞟了两眼就走了……
有一天,我的室友回到宿舍后,就鼓动我报名参加西部阳光行动,因为这是他们社团负责的事情,而且我也看过他在参与暑期活动的一些图片和视频,原本就有点儿兴趣。所以,二话没说,报名了。
直到我进入面试的时候,我才知道,有200多人报名,25人进入面试。我也只是那二十五分之一,我开始紧张,下意识地要去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我很自然地唤起大脑沉睡许久的宏图大志和社会使命感,沉稳而坦诚地分享,使我最终成为入选的4名志愿者之一。


不算称职的队长——

一周后,我开始参加西部阳光行动的志愿者培训,第一次认识来超,第一次见到我的队友,也第一次知道自己竟然当上了四川大罗队的队长。我第一反应是想和来超商量调换人选——因为我没有准备,而且对自己没信心。
犹豫许久,但直到最后,还是赶鸭子上架地履行起了“队长职责”,带队奔赴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大罗乡。我的队友分别是法大的陈章贤,对外经贸的张金华、张圣楠、杨馨莹、杨瑜洁,北京中医药的蔡小林,农大的李维维,广院的李光和北科大的梁鹏霞。每个队友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当地的一个月的点点滴滴,现在有时候都历历在目。我们走访了很多个村户,看到了和我家里不一样的农村和一样可爱的孩子们。
现在,以一个项目主管的角度来看,我还不算一个称职的队长,因为我的主动性不强,凡事都有点儿推拖,而且对农村的认识有难以突破的瓶颈,对队友的行为往往没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我很用心的自己做事,但是没有成为一个出色的团队领导者。
我并非不负负责,也并非没有能力,而是像我刚才提到的那样——我还有点“麻木”,没有把心完全投入到其中的所有过程,感动过但不算频繁,感触多但不算强烈。最初参与活动的动机也并不“单纯”——我更多的是考虑个人成长,而非首先考虑的是儿童需要;更多的是考虑完成一项任务,而非在“用生命影响生命”……这些都会让志愿者在遇到问题和挑战时不具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清晰的准则,而且显得激情难久,动力不足。直到最近,一想起当时我不认真撰写总结报告,惹得队友瑜洁冲我“发飙”的事情,我都觉得自己有愧。
我逐渐调整自己在当地的状态,尽可能地迅速进入其中,反思自己的“麻木”,这让我回来后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我们这次行动的价值和意义,似乎发现孩子带给我的收获和惊喜,比我付出的要多得多。同时,我当时还是觉得自己对于很多问题都没有找到答案,萌生“困惑”,后来还保持着对西部阳光的关注。

重新“做人”,找回“激情”——

出人意料,因为对西部阳光的认同和感恩,我也在这里结识很多知己,也认识了很多让我非常敬佩的高人。“NGO”和“志愿精神”那些原来很陌生的字眼经常在我脑子里打转。很多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就登陆西部阳光的网站去看看,也时不时在搜一些“公益圈”的信息……
我承认,我被洗脑了,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放弃很多华丽的诱惑,最令人兴奋的是我不再“麻木”了,而且后来从志愿者的角色转型成为专职的工作人员时,我慢慢被激发出来无穷的能量。虽然这让我在面对农村娃娃和农村一线教师时突然显得敏感而脆弱,但“改变世界”的使命之树竟然在一片原本贫瘠的土壤里扎根发芽了,更让人费解的是,这棵树不是“移植、嫁接而成的,而是原本在我内心沉睡了一颗种子,在西部阳光、泪水、汗水的有机组合成温度和湿度绝佳的生态环境中,被唤醒,被滋养,开始萌发……

华夏志愿者服务社——

2006年9月,我们几个核心志愿者在来超的号召下一起成立一个草根NGO——华夏志愿者服务社(前身是“西部阳光行动志愿者联谊会”),最初构想是建立一个志愿者支持体系以及让西部阳光行动的志愿者西部归来后,可以将热情继续投入到关注打工子弟的健康成长当中来。所以,“华夏”从开办志愿者论坛起步,几经探索,直至目前,其重点是——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为流动儿童提供艺术培养的公益项目。

2007年我以华夏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公益2007国际志愿者论坛”服务工作,当时的口号“公益,我们在一起”成为“华夏”特有的文化,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每个华夏志愿者。而一起前往打工子弟学校为那些孩子们提供帮助,成为华夏志愿者们的最引以自豪的聚会方式,打工子弟的成长问题以及行动策略是华夏志愿者们永恒的话题……现在我们都称“华夏”为“小家”,我们“北漂一族”因为共同的公益理想而有了一个在异乡的温暖的家。这个家给了我们坚持公益理想的动力和机会,也给了我们追逐各自梦想的决心和勇气。
目前,“华夏”成功影响了小家的所有成员,我们在这里被激发、被感动、被呵护、被历练……目前,最初的参与者有一半人已经成为全职的NGO工作人员,而另一半人除了读书的,也都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以自己的方式为“华夏”助力,为打工子弟“摇旗呐喊”,去影响其周围的人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去激发人们用行动带给他们力量和信心。

入职西部阳光——

2008年3月,西部阳光基金会决定将“西部阳光行动大学生假期支教项目”委托给“华夏”承办,我在3月底到5月初开始以志愿者的身份负责2008年暑期志愿者的甄选和培训工作。未曾想,5月底,来超接任西部阳光基金会的项目总监一职,即将毕业的我也在她的号召下,放弃其他的工作机会,而成为了西部阳光基金会的全职工作人员,作为项目主管,同时负责“西部阳光行动”和“长期志愿者支教”两个项目。
这一切,也算是顺理成章,但也是机缘巧合。

项目主管的“奋斗史”——

刘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感动法大十大人物”之一……原本自以为如此优秀的年轻人,可以迅速胜任项目主管一职,未曾想,从入职到真正进入状况经历了漫长的3个月的时间,而直到现在,工作18个月的我也不敢说自己是怎样优秀的公益机构项目主管,反倒是工作越久,面临挑战的也越多,自己的能力也越显不足。

作为志愿者时,做好执行就算干好分内之事,而全职员工,整个项目的策划、论证与执行都要全盘考虑;志愿者毕竟还有种种理由选择退出某项工作,而全职员工,就要在面对志愿者流失的前提下,有始有终地完成整项工作,责无旁贷。入职后一周内,我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压力来自于公益项目的最高要求似乎是有无止境的,困惑来自于“我不知道怎么办,还要告诉志愿者怎么办。”

如何做好项目宣传和志愿者甄选?

西部阳光行动采取与高校社团合作的方式来进行项目宣传和志愿者甄选工作。咋一看联系各个高校社团,进行校园宣传不是难事。但“如何选定合作社团”“如何保证社团的校园宣传合理、有效并坚持西部阳光的风格”“如何在志愿者甄选中公平公开以维护西部阳光行动的形象”……都是需要仔细琢磨和努力推动的工作。
凭借我在高校社团管理的经验,我找准了与社团合作的契合点就是双方都看重的校园影响力和认同度,然后我针对社团负责人流动性的特点与社团建立长期合作备忘,并保证每年培养一名该社团干事为西部阳光行动志愿者,其与该校其他老志愿者协同负责校园宣传和志愿者甄选工作。
我本人也与老志愿者合作到各个学校宣讲会上作基金会介绍和项目宣讲,并通过网络建立和志愿者的线上一对一沟通,提高宣传和志愿者甄选效率。
虽小有成就,但该项工作仍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提升,所以“奋斗”还没停止!

如何编排大学生志愿者队伍?

我首先将志愿者信息先全部录入Excel,然后进行分队。信息整理的过程显得枯燥乏味,并且经常出现重复劳动,每次犯错都在考验我的耐心和专注。之后分配队伍的过程更是让我摸不着头脑,我苦思冥想之后决定先联系社团,推荐一两名领队候选人,然后将他们均分成10组,接着以他们为中心,依此将具有文体特长的、具有摄影摄像专长的、具有写作特长的均分到各个队伍,再根据男女比例、年龄结构的平衡原则调整分配。耗时一天半,才完成这个“简单”任务。2008年6月,又因要在原志愿者中招募20名新的前往地震灾区的志愿者,我给100名志愿者一一短信告知,并在次日集体培训前的一整夜对队伍做了重新安排。

如何组织志愿者培训?

培训是个最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而我几乎不具有培训能力,但越有挑战,我就越要迎难而上。最初只是根据经验出发设计培训板块,但各个板块的设计十分粗糙,有点而疲于应付、蒙混过关的意味。我很愧疚于没能为2008年暑假的志愿者提供精细的培训支持。我开始积极地参加NGO的培训,学习培训的理念和手法,比如台湾万佩萱老师的民众戏剧工作坊、乐施会和灵动珊瑚举办的“视界”发展教育工作坊、惠泽人TOT培训分享会等,并从长期志愿者培训和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同时着手,进行了不下30次的训练,逐渐找到了培训的感觉。并在培训的理念和手法上,也改掉了机械地照搬套用的恶习,从公益理念出发创新培训手法,和参与者一起创造知识、交流情感、分享心得。我深刻地感觉到——协作者不是权威式地表现出自己有多么优秀,而是通过伙伴式地调动和探索,让参与者发现自己很优秀。
现在,我已经把成为出色的培训协作者作为自己努力的一个目标。

如何做好项目管理?

刚工作不久时,特想找个高人指点或参加一个短期培训班迅速掌握项目管理的全部思想和技术,让自己摆脱当前困境。我知道这又是年轻人的“速成主义”作怪了,所以一方面怀有这样的期冀,另一方面脚踏实地地“自学成才”。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越发觉得公益工作不是好心人就能办好的事情,公益项目管理是个很富有创造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公益项目主管是需要相当大的能力——社会议题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公益理念的执行力,做好细节琐碎之事的责任心和进取心……而我却相差甚远。

公益项目的管理与企业项目管理最大的不同就在管理的“道”上,公益项目的使命是解决社会问题,满足落后地区及弱势群体的需要,是紧紧围绕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目标设计实施的;而企业项目的天然使命是追逐利润,目标相对单一。公益项目的社会创新首先发生在管理的“道”上,然后采用与“道”相一致的管理的“术”,来实现公益项目的目标,解决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社会问题。
西部阳光更多的是给我“道”也即“理念”的教育,但她鼓励我自我学习相关技术,同时我创造机会去体会“术”的精髓。
刚刚工作的时候,我经常遭到“批评”和“自我批评”,70%的案例是因为做事的理念与西部阳光基金会的理念及公益基本常识相悖。比如说我下意识地将一些行政管理的“道”渗透到了工作当中,对志愿者没有充分的尊重,在讨论工作时的语气和举止显露出来的等级观念;放任各校社团在志愿者甄选中过分的强调竞争、淘汰和优劣,而没有坚持平等、多元、坦诚公开的基本原则;在志愿者总结会时为每一位志愿者颁发“优秀志愿者”荣誉证书,这是很廉价地送给志愿者一个名号,容易混淆志愿者在其中的多种情感和能力收获,且秉持形式主义和平均主义,让真正优秀的志愿者心有不甘,让所有志愿者弱化了对西部阳光行动本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把“纯正的公益理念”作为管理的“道”,才能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才能在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展示NGO的朴素品格,彰显NGO员工的独特气质。
然而,我十分幸运!西部阳光的团队文化蕴含着丰富平等、多元、坦诚公开、严谨负责、勇于创新的“道”,每个人身体力行的遵守和坚持我们的风格,让我可以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反思、实践,一步一步地跨进公益领域的“精神学堂”,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我的“社会视野”,一天一天地增长公益行动力。我十分感恩于此!
有了“道”追求,就有强烈的对管理的“术”的学习欲望,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我一边积累自己的“道”的造诣,一边借助对“术”的学习和使用,来实现公益项目的创新,为此我深信不疑。

长期志愿者支教项目——

长期志愿者支教项目和大学生假期支教项目有相同也有不同,难点在于如何甄选适合在艰苦环境服务一年的志愿者以及对这些志愿者的管理(包括关怀和支持)。例如
面向社会,招募一年期支教志愿者
——网络发布招募倡议书、邮件审核、电话回访;
报到与培训
——入校前培训、服务中期培训、总结评估;
服务期跟踪,定期沟通与回访
——电话、短信与实地访问
因为西部阳光推动的长期志愿者支教项目极富于创新和“冒险”,这个项目是我们探索社会志愿者参与西部农村教育的新模式,有很多“点”尚待挖掘,也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在接受项目后,对项目的贡献度有点自惭形秽,但也可以问心无愧的讲:在我能力的范围内,我做到了我该做的。
如果问我在这个项目中我学到了什么,我会说:“在茫茫人海中,结缘那么多可爱、可敬的长期志愿者——我的公益同行者,是我的荣耀和幸运。”

县域综合提升,新挑战——

2009年6月,机构对我的工作做了调整,我在同时负责“西部阳光行动”大学生志愿者项目的同时,开始负责甘肃宕昌县基础教育综合提升项目。
综合项目带给我新的更大的挑战:
——更广泛的社交关系(政府、教育局、学校、校长、一线教师、村民和儿童);
——更多元的支持角度(硬件和软件;农村师资培训、农村幼儿园、志愿者支教、图书建设与读书推动以及教育体制改革推动);
——多项目同时推进的工作能力(多个支持方向的综合,多个子项目的综合);

面对挑战,我视其为自我发展的又一个机会,或者说是西部阳光这所大学给我开设的另一门“课程”。西部阳光有我敬佩的导师,也有与我同行公益之路的的挚友;有亲如一家的团队,及其热情、专业、坦诚公开、严谨负责的工作风格;有民主、开放、平等、宽容的团队文化,及其激发出的更多更庞大的志愿者队伍……这让我面对挑战和挫折,从没觉得委屈,更是从未想过要放弃,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追赶同事的节奏,思行合一,以勤补拙,努力提升自己以实现我自己“创造幸福以及传递幸福,且让更多人可以创造幸福”的梦想。

因为年轻,所以奋斗;因为信任,所以自信;因为感恩,所以坚定;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西部阳光,我眷恋的人生课堂,我感恩她浓厚的学习文化;
西部阳光,我的幸福家园,我感恩有她这个温暖的精神家园;
西部阳光,我人生的别样精彩,我感恩她对使命感和进取心的塑造;
西部阳光,我的第二大学,我感恩她在教会我做一个独立、负责任的公民!


刘斌 于昌平东小口
2009年11月11日

友情链接: 北京市民政局 | 北京市财政局 | 首都公益慈善联合会 |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 | 基金会中心网 | 慈善中国 | 深圳元远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 D座0756室

电话:010/62211669 62211373

传真:010/62211669(转8005)

COPYRIGHT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4654号